• 电话:18981716800(推销勿扰)
  • QQ/微信:958818(加好友请说明原因)
首页 > 资讯中心 > 域名资讯 >
资讯中心

网络域名买卖成为产业 手机域名“彼岸之花”

时间:2009-02-06浏览:5次

  抢注链接标记域名是互联网之初常会听到的一个词。有人靠此发了大财。去年,Google曾经花费百万美元“赎回”了Google.cn链接标记域名;在美国,也不乏以千万美元的价格出售一个域名的实例。从某种角度来看,互联网上的域名买卖甚至发展成为了一个产业。
  而现在,由爱立信、GSM协会、Google、微软、诺基亚、三星电子等公司和机构,共同投资成立的dotMobi(mTLD)公司告诉人们,手机互联网也将迎来这一局面。在去年,该公司申请的“.mobi”顶级域名经过ICANN(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)批准后,于今年5月开始接受部分机构的注册预定。
  但据《华尔街日报》报道,在9月26日该域名面向世界范围内的104个国家正式注册之前,其在几个月中接受预定的情况并不理想,仅达到了其所预期的2.5万这一数字的一半。不过这一局面在其正式“开闸放水”之后开始有所缓解。据官方11月初所给出的数据显示,目前.mobi的注册数量已达到“23万”。与此同时,该公司还对一些限定域名进行拍卖,于10月末在美国分别以20万美元和10万美元的高价,出售了flowers.mobi 和fun.mobi两个域名。
  拥有4亿手机用户的中国被认为是一个巨大的手机域名推广市场。从注册数量上来看,目前中国仅次于美国和加拿大,位列世界第三。迫于这种局势,11月初,dotMobi公司的亚洲区商务拓展经理陈汉隆匆匆走马上任,成为该公司在亚太地区的第一个职员。而中国万网、新网互联、时代互联等域名服务公司,也开始协助该公司加大推广力度。万网还不遗余力地开展了“.mobi神州之旅”活动,总裁张向东甚至把.mobi域名称作“中国互联网的第二个机会”,认为“手机域名的开放,完全可以再造一个万网。”
  而就在市场专家们纷纷认为“.mobi”域名的出现开启了一个新手机互联网时代之际,另一种声音却混杂在其中显得颇为刺耳——实际上,围绕着这一专为手机而设的新顶级域名,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。
  其中最大的反对者莫过于万维网之父Tim Berners-Lee.作为万维网的发明人、万维网联盟(W3C)的总监,他认为引入“.mobi”域名弊大于利,“这会把网络拆分成信息碎片,使其按照不同的设备、不同的用户类别和信息类别来划分,从而破坏网络一直以来作为一个基础平台的作用。”他认为与其在域名上做文章,倒不如在手机的浏览器上下功夫。
  目前,一些移动设备浏览器软件制造商如Opera,已经在技术上取得了突破,利用页面缩放技术对来自PC上的HTML页面内容进行处理,实现一定程度的兼容。11月10日,Opera公司CEO Jon S. von Tetzchner在公开场合对.mobi域名的创建表示反对,认为这一做法是“完全多余的”。“世界上应该只存在一个互联网。假如再出现一个能够上网的设备,是不是还要再增加一个域名?我们根本就不需要它。”他认为.mobi的出现破坏了“一个互联网”的局面,割裂了手机与PC的内容,而网页设计未来的趋势是应该可以自动识别用户的设备,从而为其提供适当的页面,就像当前Google所做的一样。
  这种“无用论”还存在于一些分析师和博客的观点中。一位分析师甚至称“.mobi”为一种“公关手法”,认为制作一个.mobi版网站并不是打开移动市场一劳永逸的方法。一些博客则认为,“.mobi”实际上是一种市场手段,可以让域名运营商和服务商找到另一个赚钱的机会,而“其目前的销售状况虽然良好,但注册的企业大都出于域名保护的心态而购买”。
  而根据地方媒体的报道,中国的一些中小企业对于手机域名仍持观望态度。尽管中国的手机用户要远远超过网民,但其中懂得上网的手机用户少之又少,而且其对手机域名究竟为何物更有欠理解。
  “十年前,谁也不会想到现在手机会如此普及。”万网副总裁周锚坚持认为“.mobi”域名的前景在3G时代会很有看头。而至于这一天何时才能到来,暂时还是个未知数。陈汉隆认为,这要等待手机互联网整体产业的成熟。而实际上,在以WAP和WAP 2.0为核心的移动互联网不断成熟的大背景下,从另一条路开始刚刚起跑的“.mobi”显然要迈过更多的门槛。